就在不久前的2023年7月,当我从QQ群得知常温常压超导有可能实现的时候,在工位上实在按捺不住自己激动的心情,情不自禁地幻想其可能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改变。日思夜想了几天后,最终还是提前开了香槟,在博客上写下了起猛了,看见常温常压超导了一文。然而正所谓“希望越大,失望越大”,尽管已经在文中、在心中无数次暗示自己这很有可能是“又一次学术造假”或者“数据处理错误”之类的乌龙事件,但当世界各地一次又一次复现失败的结果传来时,我的热情还是被逐渐浇灭了。一次两次的失败或许可以归咎于运气不好或实验条件不对,但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各大实验室在各种条件下的无数次结果均告失败,就只可能说明它根本无法复现。最终,这种材料被很多人都公认的“权威机构”德国马普所的论文完成了最后的补刀,“晶体是透明的”这一结论宣示了这种材料的彻底完蛋。可谁都没有想到的是,这样一种“死透了”的材料竟然还能在今年又一次死灰复燃:就在我写下这篇文章的前天(3月4日),在APS三月会议上,这篇论文的合作者之一在演讲中更新了材料的配方,在旧的化学式中增加了硫的掺杂,名为PCPOSOS。除此以外,国内一些不信邪的研究者也在不断的摸索中逐渐摸出了一点门道,测到了一些暧昧的数据。这些新闻无疑又让我再次燃起了一丁点希望,可在这次的希望之余,我不禁开始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这种材料真的有大家想的那样神奇吗?

  抱着这种怀疑的心态,我又查询了一些高温超导相关的资料,得到的结果却让我有些挠头:作为第一种达到液氮温区的超导材料,钇钡铜氧(YBCO)材料早在1987年就被发现。然而直到世纪之交,这种材料才陆续在实验室制得具有一定长度和实用性的电缆,至于在国内进行商业输电方面的试运行就更已经是2019年(交流)乃至2023年(直流)的真正“新”闻了。此外,这些陶瓷性质的超导体的物理性能也无法让人满意,或者说根本没法制成大规模的线圈,所以在MRI之类的场合目前还是必须要用昂贵的液氦冷却的传统超导体如铌合金。一言以蔽之,YBCO这种看起来非常有前途的材料在经过了几十年的研究之后,目前仍然是一块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大号鸡肋,在实际生活中除了在科技馆里哄骗小孩以外并无多少应用。

  想通了这一点之后,我对常温超导的期待顿时就消散了一大半,毕竟在之前的想象中“一夜之间电气行业全部洗牌”的场景实在是过于荒谬。在工业场景中,一项新的发明取代现有设施的过程通常是漫长而复杂的。无论是从实验室实验到规模化量产,还是安全性和可靠性的证明,甚至是成本问题,都需要进行长期的拉锯战(参考新能源汽车)。一旦其中的任何一点被证明无法达成,最终的结局也只能是沦为大号玩具。就算室温超导最终被证明确实为真,看看YBCO的今天,那很有可能正是室温超导的明天。

  看到这里也许有人会问,作者你说了这么多废话,不就是想表达研究常温超导根本没什么价值,纯属劳民伤财吗?当然不是,因为这其实是一个典型的产学研矛盾问题:产业界、学术界和科研机构的工作本来应该是互相联系、逐步递进的,然而由于各自的目标不同、以及缺少交流等原因,很多情况下彼此之间根本不知道对方需要什么,实际做出的东西往往也是不伦不类。而本来就不专业的媒体为了跟风蹭流量,在其中胡乱宣传更是起到了极坏的效果,可谓是“学新闻学的”。就我本人而言,现在可能勉强算是学术界的一员吧,如果你问我目前研究的东西能否对现实生活产生什么影响?那我只能说可能性不大;但如果你说我研究的东西毫无意义,那我觉得还是有必要解释一下——它们在特定情况下可能、也许会有那么一丁点用处。由于实际存在的问题要么太简单、要么太复杂,所以研究者在选题时通常会将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或者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不然就没法水论文),所以我觉得其他大部分人的回答应该也和我差不多。工科研究尚且如此,理科研究的实用性就更要打一个对折。

  所以在我看来,其实“科学家”每天进行的那些“学术研究”也并没有普通人想象的那么神圣,反而更类似于氪金手游中的抽卡——大部分学术研究的结果就像游戏中的R卡,可能一直到关服也用不上一次;少数研究可能在特殊条件下稍微有一点用,就像能够对策游戏中特定关卡的SR卡;至于能够给生活带来巨大变革、乃至推动人类进步的的SSR卡,则是真正的凤毛麟角。然而同样就像氪金手游,虽然谁都不想要低稀有度的废卡,但是在抽卡前谁也不知道会抽出什么东西来,因此这些废卡最终仍然会像鸡肋一样一个个来到你手上。而对于“常温超导”,它的稀有度目前还没有揭晓(甚至连是否存在都还存疑),所以现在对它进行的任何评价都还只能说为时尚早。

  毫无疑问的是,世界上的每一个研究者都渴望找到那张能够改变世界的SSR卡,但这种大海捞针的渺茫几率又总像是命运在和绝大多数的人开玩笑。我认为,这种时候我们要做的就是不要气馁、更加努力地去抽卡,就好像玩游戏不能因为池子毒就不抽了一样。就算一时没有抽到那张SSR,一个个SR的出现也仍然能给我们带来一些保底价值,直到概率不断累积、SSR面世的那一天为止。就算这次的室温超导并不是那张大家寄予厚望的SSR卡,它也终将会在未来的某一天突然出现。


后记

  这篇文章写完之后,其实我对它最终还是不太满意,在这里简单做个检讨吧。首先,即使作为一篇“杂谈”,它写得也有些过于凌乱了,就好像是直接把自己的思绪倒在纸上,完全没有进行什么像样的组织。其次,有些地方的语句实在是都不太通畅,可改来改去也没什么好的头绪,最后也只能就这样捏着鼻子端上来了。第三是这篇文章涉及的部分专业知识我实在是不很熟悉,虽然查了半天,最终也不敢保证严谨性,很多地方只能含糊其辞,确实比较影响观感。然而即便自己已经看出了毛病,最终也实在不知道该怎么去改。。万幸的是,应该也没多少人会认真地在这里看我一个没有名气的人瞎扯淡。。那么姑且就先这样吧。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