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病与神经网络
随着网上冲浪年数的不断增加,我遇到的各路精神病人也逐渐增多。他们要么骄傲地晒出自己写有“双向情感障碍”之类的看起来似懂非懂的诊断书,要么自豪地在朋友圈或者空间里留下一个意义不明的药盒照片,要么干脆在批里批里发个“被网暴X年,我确诊玉玉症辣”的意义不明视频,仿佛现代社会没有个抑郁症都不配上网一样。不过事实也的确如此,抑郁症就好像他们的护身符,让你在网上和他们对线时始终背负着一个“可能把人逼到自杀”的debuff。此情此景,很难不让人对这样一个曾经处于社会边缘,如今却越来越壮大的群体产生兴趣,以及某种偏见。
最初接触到“变态心理学”这几个字大概是在大学的心理课上。那是一门水到不能再水的选修课,水到最后的期末考试不过是做了一篇调查问卷而已,大多数人选它也只是为了那1分选修学分。而我之所以选这门课,自然是因为当时还抱有对“心理学”的不切实际的幻想,或者盲目地将其与“读心术”画了等号,结果几节课下来,也不自觉地加入了上课睡觉的行列。
就是在这样一门水课上,“变态心理学”还能让人留下些许回忆的也只剩下其名称中的“变态”二字了。作为一个老“hentai”,我本以为这个名字会和性暴力以及性犯罪产生什么联系,结果当然是没什么联系, 毕竟那些内容理所当然属于犯罪心理学。失望之余,我得知这一学科是讲精神病的,其实也还算有点意思。最终也只有这节课我稍微听了听,虽然没记下什么东西,但感觉至少要比抽象无比的冯特学派,以及好像假酒喝多了的弗洛伊德学派有意思的多。
所以现在再来看这本书,当然也是带着疑问来读的。首先是第一个问题:如果把“精神病”定义为和大多数人相异常的话,那么随着精神病人数量的逐渐增加,会不会有一天精神病人的数量终于超过了正常人,从而导致剩下的正常人变成了精神病?对于这个问题,这本书倒是在前几章就给出了比较清晰的回应。按这本书的说法,按照社会常模或者说正常人对某些问卷的得分所对应的正态分布来判定一个人是否精神病,固然是临床上比较常用的做法;但是由于这些评分并不像其他器质性疾病那样有客观的数字可以参考,或者说受主观拒绝配合的影响会比较大,以及短期的情绪波动也会严重影响问卷效果,因此诊断一个人是否精神病很大程度上还是靠接诊医生的主观判断。不过呢,大多数中重度的精神病患者还是表现出了一定程度上对正常生活的影响,比如说出现幻视幻听,比如说无法抑制的痛苦,比如说返回抑制测试的评分下降。言外之意似乎就是说,轻症患者固然要迟早干预,但只要没影响到正常生活就不算有病。对于这样的解释我只能说,勉强接受吧。
然后是第二个问题。假设:命题A=某人精神病,命题B=某人大脑中的神经递质含量存在异常。显然A和B存在某种相关性,那么是A→B,还是B→A?二者听起来好像差不多,但从逻辑上说完全不同:如果说是A→B,说明神经递质的浓度是精神状况的一种体现,正如同白细胞计数是感染情况的一种体现;而如果是B→A,则说明是人的主观心理活动导致了神经递质含量的变化。A与B之间的因果关系变化带来的结论变化有可能是天翻地覆的。这样奇怪的疑问倒也不是说是我凭空想出来的,因为几年前我莫名其妙地看到了一篇论文,说是根据一个人的脑电波就可以在他的想法形成前几秒预测这个人的选择。自那以后,我就一直难以停止思考人的思维的来源。可能由于看了那样的论文在先,我自然很轻易地认为,思维无非是一种由大脑物理结构,在受到外界刺激时产生的化学物质和电信号,可能还外加一点量子的随机。然后,在遍览各种哲学书籍之后,我惊讶地发现,和我的思想最接近的竟然是——在哲学教科书上被批判得体无完肤的庸俗唯物主义,其观点认为思维是大脑的一种分泌物。所谓屁股决定脑袋,哲学家们大概是为了维护自己每天装神弄鬼不干正事的权利,因此大幅抨击这种理论,说什么违背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甚至将其冠以“庸俗”二字。即便如此,我最终还是没有理解它到底庸俗在哪——还是说有些人因为自我意识过于膨胀,以至于过分夸大了思维与意识。
咳咳,扯远了。关于这个问题,其实书中也没有给出自己的看法。它只是不咸不淡地介绍了几种常见的神经递质,然后以一句“目前还没有研究清楚”敷衍了事草草收场,明显是更醉心于介绍那些唯心的诊断方法,而对化学驱动的假说相当不屑。
也就是说,这本书其实并不能解答我这个疑问。然而正当我一筹莫展时,电脑桌面上的人工神经网络作业却从另一个方向启发了我,(有可能)从侧面解答了我的问题。众所周知,人工神经网络是模拟真实的人的神经网络结构而设计的,因此真人脑子里的递质大致就相当于人工神经网络里的权重w。在人工神经网络中,假如有人无意间输入了错误的数据;或者就是为了攻击,出于恶意故意对输入数据投毒,总之反向传播(back-prop)机制就会导致w胡乱变化,进而导致整个模型都产生错误。而与之相对应,假如一个正常人长期处于压力、焦虑情况下,他的人脑神经网络会不会也会因为错误的输入而导致结构性的变化呢?我觉得这种可能性相当大。更进一步说,现在社会上有些人因为觉得玉玉症很酷而故意装作抑郁的样子,是否相当于恶意给自己的大脑投毒呢?会不会也因此发展为真正的精神病呢?我觉得也很有可能。
这部分内容尽管不能算是我读书学习到的知识,但也实在没有分开记在别处的道理,总之姑且也算是读后感一起写在这吧。
除此以外,这本书还讲了一些常见的精神病(精神分裂症,强迫症之类的)的定义、典型病例、可能的病因以及解决办法,而且依旧是没有什么数据支持,仅仅是把每种假说都解释一段。由于这些解释本来互相之间就是谁也说服不了谁,因此感觉对我来说没有什么价值,最终也只是粗略地翻一翻就结束了阅读。毕竟我也不是为了要治谁的精神病才看的这本书,之后万一什么时候有需要的话,回头再来复习一遍就好了。
归根结底,脑科学还是一门相当粗浅的学科,因为难以进行实验,也就难以得到数据支持,只能一拍脑袋提出各种假说,最后也得不到验证。我真心希望哪一天脑科学能够有所进步,然后把那些宣称自己是玉玉症,其实并没有的人都揍一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