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微软蓝屏事件看现代社会的脆弱性
天之道,其犹张弓欤? 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邪。 ——《道德经》
2024年7月19日下午,微软的Windows系统发生重大故障,导致全球大量电脑同时出现蓝屏现象。除了Windows系统本身,微软的Microsoft 365应用程序和服务也瘫痪了,OneDrive、Teams、Intune等服务也都全部或部分无法使用。受此影响,大量使用正版Windows并部署了企业防病毒软件和防火墙的企业都受到了波及,从美国三大航空公司、伦敦证券交易所、西日本铁路等大企业,到路边的自动售卖机,全球各种联网设备纷纷停摆,景象宛如世界末日一般。讽刺的是,由于中国大陆大量使用盗版系统,受到的影响反而最小。就我个人而言,由于论文投稿系统Editorial Manager瘫痪,我也和全球其他地方的牛马打工人一样,“迫不得已”给自己放了个短假。
更加讽刺的是,事后调查发现Windows此次发瘟并不是微软自身的操作系统出了什么问题,而是操作系统内置的一个名为CrowdStrike的杀毒软件推送了错误的更新,导致系统文件被错误删除而产生的崩溃。这一事件不得不让我们联想到,所谓操作系统、网络安全这些看似高端的技术 (当然对于计算机系学生来说可能不怎么高端),即使是在历史悠久的商业公司手中,也不过是“对付着能用就行”的水平,里面充满了潦草敷衍的一地鸡毛。“世界就是一个巨大的草台班子”,这句从去年开始流行全网的话,如今在现实中又一次得到了印证。不过,我今天不想从这种社会学的角度展开讨论,而是想从信息科学、或者说图论的角度,来谈谈现代社会的“脆弱性”。
既然说起“现代社会”,那我们就不得不先搞清楚它和“古代”社会的主要差异在哪。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其最大的区别在于人与人之间的联系程度。当然这里肯定有人会反驳我,说古代社会和现代社会的主要区别肯定在科技发展水平嘛——这种说法当然也没错,毕竟“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科技水平又是生产力的主要组成部分;但这种说法又有些过于重视本质,从而忽视了更表层的社会现象。换句话说,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进步,人与人之间也随之形成了一个规模越来越庞大、联系也越来越复杂的去中心化网络。这种网络不仅依赖于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也依赖于信息流通和协作的效率,可以说和“科技发展”互为一体两面。然而,在带来快速的信息共享能力的同时,这种更加紧密的联系在意外来临时也总是显得格外脆弱。
以瘟疫为例。由于粮食、交通工具等各方面的限制,在古代,由于一个人很少有机会离开其所在的部落或村庄,因此传染病也很难蔓延出去,造成的影响相当有限。到了中世纪,交通工具的进步使得人口流动迅速增加,瘟疫的传播范围也随之扩大,于是一场黑死病在几年的时间里杀死了整个欧洲近三分之一的人口。而到了现代,更加高效的交通工具和不可避免的全球化浪潮带来了过去难以想象的便捷,于是各种病原体也开始乘着这股发展的东风随意漫游全球各地。对此,即使是号称发达的现代公共卫生系统 (其实只不过是另一个草台班子) 也完全难以应对:从2020年开始延续至今、并且目前还毫无结束征兆的全球新冠大流行无疑证明了这一点。从图论的角度来说,就是平均度更高的稠密网络通常具有更低的直径,于是不仅信息的传播更加迅速,“灾难”沿着节点扩散的速度也同样大幅提升了。
雪上加霜的是,我们想象中的“去中心化网络”其实可能并没有如其字面意思上的那样”去中心化“。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这其实类似于去中心化网络的设计理念,即通过分布式架构和公平的机制来均衡资源的分配,从而防止权力和利益的过度集中,减少强者的优势来补充弱者的不足。然而,实际情况却往往是“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表现出与设计初衷完全相悖的中心化趋势,即“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举例来说,在去中心化网络应用的发源地——虚拟货币领域当中,由于规模效应的存在,拥有更多算力和资金的节点通常能够以更低的成本获得更高的回报,于是算力和财富越来越多地集中于少数几个交易所中;而在距离我们实际生活更近的地方,互联网的出现本来是为了打破信息垄断,但由于少数大型科技公司掌握了大量的数据和资源,如今这种信息上的垄断反而比过去更严重了——数据和资源的集中使得这些公司能够通过算法和平台优势进一步巩固自身的信息和知识壁垒,而小公司和个人的生存环境则变得越发恶劣。
于是我们看到,在不久之前川普大统领遇刺时,整个国家乃至全世界都乱成了一锅粥——这当然也要感谢发达的现代媒体,在几小时之内就把那张经典的照片 (你们都知道是哪张,我就不放图了) 传遍了全世界,乃至我加入的每一个QQ群里。不过也万幸川普当时突然转了一下头,所以只是受了点轻伤——不然现在第三次世界大战怕是已经开打,我也没时间在这里优哉游哉地写杂谈了。这种现象无疑说明,在实际生活中,所谓“去中心化”的社交网络仍旧依赖于中心化的控制和关键人物的决策。马克思所提出的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具有一定的自稳定性,而重大事件的发生往往只是某种必然趋势的导火索。因此国家元首的遇刺事件(如斐迪南大公)本身并不是导致世界大战的根本原因,而战争的真正原因在于长期、根本性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然而,这种自我稳定和恢复均衡的能力无疑是建立在网络去中心化的基础上的,而在网络连接越来越中心化的当下,这种自稳定性就会被严重削弱,一个关键节点失效带来的影响就可能会迅速扩散并波及到整个系统,从而超过自稳定性的势阱,引发不可预知的蝴蝶效应。
现代社会的发展确实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联系和效率,但也使长期以来处于去中心化的社交网络表现出越来越中心化的趋势。而现在,无论是微软一次小小的错误更新,还是大洋彼岸一颗小小的子弹,都正在暴露出这种中心化的系统中潜在的巨大风险。遗憾的是,现在的人们似乎还完全没有做好面对这种随时可能到来的巨大变局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