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和人下棋的观后感
这篇文章完成于2016年3月9日,而且据我考证,这也很有可能是我第一次写比较长的感想类的东西,可能确实是因为看完这次直播受了什么刺激。那时的我虽然围棋水平还没退步到现在这样,但对人工智能、或者说机器学习的了解还并不多(印象中,AI导论的课都还没上过,数据挖掘也以传统方法为主),甚至在文中无数次将“人工智能模型”称为“电脑”。某种意义上说,这次公开赛也是我真正开始接触炼丹领域的契机。因此,当时的一些想法难免会有些许粗糙甚至错误的地方。尽管如此,我还是想把这些想法原封不动搬过来,作为当初见证历史时的纪念,以及这些年思想变化的一种记录,也算是符合博客的初衷。当然,我也会对个别地方做些许修改——毕竟,一篇随手发表在个吧的吐槽文,如果不加修订的话口胡属实还是有些太多了。
http://live.bilibili.com/1 (作者注:原文确实是从这个莫名其妙的链接开始的,经考证这是当时的公开赛在b站转播的直播间,然后这次直播的录像在这里。)
虽然在意料之中,但某种意义上说也在情理之外,电脑(作者注:实际上是人工智能模型,下同)最终赢得了比赛。作为一个从5岁就开始学围棋,最高时达到业余五段的围棋爱好者,本人的水平至少在人群中也算得上中等以上,所以看这盘棋的感受也是相当深的。。
很多人都曾经预言,电脑和人下围棋“永远”都不能取胜,但我对这个想法其实不能苟同。作为一个回合制游戏,其实很容易想到围棋是存在必胜策略的;尽管以变化繁多而闻名,但是围棋的变化也并非是无限的,最多也不过只有361的阶乘种,或者算上一些变化(打劫)可能稍多一点点。这个数字虽然确实是个天文数字,但其中绝大部分中的绝大部分也都是不符合常理的扯淡下法。我们都知道所谓摩尔定律,即当价格不变时,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元器件的数目,约每隔18-24个月便会增加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因此,总有一天电脑会能够算完这些有限的棋局,而这一天,也就是围棋的必胜策略绝对能达成的那一天。
所以说,尽管我认可电脑能够有一天在围棋方面战胜人类,但我也一直认为,这个“有一天”的确切时间也许是10年或者20年以后,而不是今天。因此今天的结果,着实可以说是“出乎情理之外”了。
我们都知道电脑的计算速度要远高于人脑,但抛开电脑硬件问题不谈,这里我想单独说一说电脑的棋风问题。从我5岁学棋开始到现在,曾经遇到过很多不同风格的对手,例如有人擅长布局、有人擅长官子;有人喜欢取势,有人喜欢取地,等等。今天这个电脑的棋风呢,如果有些大言不惭的说,其实属于和我类似的一种(但显然人家比我强多啦2333)。具体地说,这个电脑在大局观判断方面明显不足,但在每一个细节的处理都能几乎达到最佳(不过也许这就是电脑的特性所决定的23333)。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尽管在布局时李世石还能明显占优,但在中盘时被电脑连续收到几个大官子,局势立刻反转,这才奠定了最终的败局。所以从这一点看,其实李世石的赢面还是很大的,至少在中盘时都有几手棋的机会获得胜利。
不过从这一盘对局中也可以看得出来,电脑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对局越靠后,电脑的计算用时就越长,从一开始剩余时间大幅领先李世石,到中盘时逐渐被追平,再到最后差点用完固定时长而进入读秒。我觉得如果真的进入读秒以后,由于时间所限,电脑大概会开始漏洞百出吧(笑)。毕竟作为一个人,我可以靠所谓“棋感”一秒钟下一手棋,而电脑则不行,因为他必须进行计算才能得到结果。
除此以外,电脑的思维也能明显感到十分僵化,特别容易被人“戏耍”,这也是现阶段电脑的缺陷之一。回想起来,我小时候就经常戏耍围棋软件里的电脑ai,而当时的ai还下不过业余一段23333333。不过逼乎上似乎有人说,电脑的学习能力最终能解决这个问题?反正不是现在的事,不管啦。
不知道该说什么,拿李世石自己的话作为结尾吧。李世石在接受了韩国媒体采访,被问及是否有五战全胜的信心时,他这样说:“只要输一盘,就会成为人类输给机器的信号弹,而且无论主办方还是大部分棋迷,都会认为输的是我。除非出现不可理喻的低级失误,我绝不会输。”事实证明,他今天没有犯什么“不可理喻的低级失误”,但是“人类输给机器的信号弹”,也仍然确确实实打响了。不过话说回来,这只是五番棋对战中的第一盘,李世石今天的状态并不是最佳,他也并不是所有人类中棋力最高的人,而且他也还有足够的时间去摸清电脑的套路,然后靠戏耍电脑的方式取胜。所以现在说什么其他的也没什么意义,我们还是静静的期待着事件的继续发展吧。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