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在摸鱼刷知乎时,总是能频繁刷到一些吐槽“女性爱好三件套”的内容(通常指旅游、烘焙、健身,有时还会增加或者替换为绿植、插花、瑜伽、摄影等类似的东西)。其中在相亲类的话题下,这些内容出现得尤为频繁。然而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是:尽管男性知友们普遍对于这些“爱好”嗤之以鼻,它们却仍然牢牢占据着女性相亲的模板的C位(也许这也是那些大龄剩女嫁不出去需要相亲的原因之一吧)。比如有个问题问:30多岁剩女,钢琴,瑜伽,健身,烘焙,书法,古筝,旅游,考古,这些爱好在征婚市场有加分吗?底下的高赞回答就非常有代表性:

“钢琴教师满分,健身教练满分,瑜伽教练满分,烘焙厨师满分,书法大师满分……如果只是爱好,有一项扣一半分数,两项扣完,三项负分。”

另一个问题问:为什么现在女孩子爱好烘焙,在相亲中也成了槽点了?则有人回复说:

我觉得会蒸馒头挺加分的,我媳妇就会,比主食厨房卖的工业馒头好吃多了。她蒸一次馒头,我们能少吃一瓶酱豆腐。

虽然这些回答在幽默风格上难分伯仲,但其精神内核却是高度统一的:这些所谓的“爱好”,其实早已脱离了“兴趣”本身,而是更接近于某种为了相亲准备的用于自我包装的标签——它们可复制、成本高、实用性低,就像是简历里那种流水线产出的“技能清单”或者“项目经验”一样,真正有经验的面试官一看就知道这人其实啥都不会。

  由此,我发明出一个词叫做预制爱好。它的灵感显然来源于前段时间突然爆火的预制食品概念,或者用更常见的叫法说,预制菜——简单来说,就是指那些提前加工好、处理好、包装好,只需要简单复热或稍微烹饪就能吃的食物。而这个概念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内就引发大范围讨论,除了它广泛存在于外卖中,被各路牛马打工人所消费以外,更重要的则是它(尤其是在某些不良媒体的暗示下)触碰了公众关于“食品安全”的集体焦虑,尤其是对防腐剂、添加剂等科技与狠活的恐惧。作为一个中国人,其实我们早就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吃了几十年的预制食品了,只是以前不叫这个名字而已:比如方便面、火腿肠、榨菜的“火车三件套”;速冻饺子等冷冻制品;以及罐头(除了常见的硬罐头,也包括袋装咖喱等软罐头,甚至是过去用葡萄糖瓶子装的自制番茄酱)等。而这些食品之所以保质期能长达动辄几年,靠的并不是朴素想法中像古代腌肉那样的“多加防腐剂”,而是杀菌工艺(比如传统的高温高压或现代的超高温灭菌)、密封包装、以及冷链运输等工业化的流程——毕竟防腐剂其实也还很贵的,没有商家愿意主动多放。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预制菜的流行其实也说明了食品科技的发展。

  也许正是这个原因吧,我和对预制食品的态度可能跟大众略有不同,算是比较正面的:毕竟它省事、保质期长,能够放在冰箱里很久,什么时候想吃的时候热一下就能吃。虽然味道说不上好(没有锅气),但胜在稳定,也几乎不会吃出安全事故来(至少比夜市上卖的石油炸串强多了)。更重要的是,它便宜、性价比高,如果放在古代打仗时绝对算得上是国之重器(参考真实历史上的罐头发展史,推荐阅读:[舰colle] 罐头与日本海军)。因此,知乎上还真有一大堆“假如给诸葛亮/大明……提供无限罐头/方便面……”之类的问题,虽然我本人从来没有点进去看过就是了。

  咳咳跑题了,说回正文:所以我认为预制食品的魅力其实并不在于(至少不止在于)它有多好吃,而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标准化的、可控的生活解决方案,能把日常生活的不确定性压缩成一个随时可以解冻的确定结果,或者说是一种几乎无须承担任何试错代价的“避险机制”。而这种“可控的标准化模板”,一旦扩展到“爱好”或者“生活方式”之类原本应当具有个性的领域的时候,预制爱好的概念也就随之产生了。

  在我看来,预制爱好的本质其实是城市白领对“假装中产”的一种美好想象,所以它的核心驱动力常常并非来自真心热爱,而是某种对“精致感”的向往——而这种“精致”的构成方式也非常简单:花钱+不用工作。以“三件套”之一的旅游为例,它通常不是出于对自然风光的欣赏或者对历史文化的探究,而是为了能摆拍出一组“模板化”的小红书爆款照片,然后配上饱和度拉满的滤镜和不知道从哪里抄来的莫名其妙的文案,从而营造出一种“我过得比你们好”的幻觉;再比如烘焙,它的核心也早就不在于“吃”本身,而是在于证明“我有能力把一个下午浪费在给自己做一个根本吃不完的蛋糕上”这件事上。但仔细想想,真正的贵族小姐会自己下厨房做蛋糕吗?所以说这些爱好根本不是什么“精致”,而只是一种“精致的幻觉”——一旦自己真上手去做,就全露馅了。

  但所有这些预制爱好又之所以能成为当代年轻女性竞相追逐的某种“生活模板”,说到底正是消费主义催生的幻梦,是若干行业联手打造的一种精致泡沫——表面上被标榜为“自我提升”,实际上却是为了赚钱的“精致陷阱”。那些卖烘焙课程的讲师、健身房的私教们,以及摄影工作坊和插花体验馆们,提供的不是爱好本身,而是一整套标准化的从体验、拍照、发圈到话术的流水线服务。此时,只要再配以“生活需要仪式感”“投资自己是最好的理财”“保持热爱才能抵御平庸”等听上去就很励志的营销话术,就足以让人心甘情愿地掏钱。而那些购买这些服务的人以为自己是真的在“热爱生活”,却难以意识到自己不过是在被精准收割。说到底,这些机构收割的从来不是兴趣,而是焦虑:我们焦虑自己不够优秀、不够精致、不够优雅;而他们贩卖缓解这种焦虑的幻觉。

  所以说,预制爱好的展示性往往远大于其真实性,表演性也远大于实践性。它们并不是一种出于内心热爱的真正体验,而是当代女性在高度工业化的相亲市场中,为了像写简历那样快速标注出自己的“优点”,所主动或被动购买的产品。与其说它们是“兴趣爱好”,不如说是一套为了“女性自我介绍”这一需求所量身定制的工业化模板,专门用来证明自己是一个“温柔有趣、生活精致、自我提升”的优秀女性,方便在信息过载的婚恋平台上脱颖而出。但当越来越多人使用同一个模板时,大家的“预制爱好”也就难免趋同,最终反而成了容易被“避雷”的副作用。

  但归根结底,预制爱好并不是什么孤立存在的现象——它所映射出的,或许正是我们集体走向某种预制人生,或者说某种标准化人生模板的现实:从高考的目标必须是985、211,到毕业后首选大厂,再到拼命存首付、结婚生娃、送孩子上培训班……这一整套看似“自我奋斗”的人生路径,其实更像是工厂里的一条流水线,而其中的每个人都像是一罐贴好标签、分类封装的罐头,被统一生产、妥善储存、等待出厂。这一切听起来未免有些熟悉:我们总说上一代人“全靠父母安排”,专业是爸妈选的、对象是媒人找的、工作是熟人介绍的;而这一代人,虽然表面上更“独立自主“,实际也不过是从“家庭控制”升级到了“社会预设”,区别只是手段更温柔,路径更隐蔽,话术更精致罢了。

  当然,也有人试图挣脱这种模板,去“自制人生”,裸辞、gap year、创业、当自由职业者。但他们也只是看起来更自由,其代价也是显而易见的:高昂的试错成本,持续的心理压力,以及难以被主流社会接纳的“异类身份”。你裸辞,别人就会嘲笑你承受不住工作压力;你gap,别人就会问你是不是失业;你自由职业,别人就会质疑你有没有五险一金。人生一旦脱离“主流轨道”,往往就容易被主流社会视为“失败”,就像是深夜街头的石油炸串,也许香气扑鼻,但人眼中总归“不够体面”。

  那么,为什么我们宁愿做“罐头”,也不敢去“炸串”?说到底,可能还要归因于是对不确定性的恐惧。我们害怕失败、害怕落伍、害怕无法承受人生带来的任何意外结果;我们渴望稳定、渴望可控、渴望一个已经有人验证过的“正确未来”。于是我们开始压缩选择、回避风险,把自己的人生主动从地摊上缩进罐头里——而这种主动避险的倾向,其实源于一种对未来的深度悲观:在行业普遍下行、就业环境持续内卷的今天,越来越多人把“考公”当成唯一的正确答案,不是因为他们热爱体制,而是因为其他出路都堵死了。当上升通道逐渐关闭,唯一的安全感就来自不动;当风险和收益极度失衡,预制人生也就成了唯一的理性选择。就像“弱智吧”的那句广为流传的评论:“有人说看不到未来,其实是看到了未来。”

  那么,我们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

  我们吃预制食品,是因为“方便”,还是因为“可控”?我们享预制爱好,是真的喜欢旅游、烘焙和健身,还是只想要一种能够被社会认可的生活方式?我们过预制人生,是为了表达自己,还是完成某种外部设定的任务?当食品被预制化、爱好被模板化、人生被流水线化,我们的人生到底还剩下什么?如果靠几个模板、几条标签、几种标准化的路径就能生成一份“合格人生”的话,那我们的命运,是否也早已被预制、封装、打包,然后发配到一个看似开放、实则早被布置好的未来?直到某一天,也许会有人站在生活的货架前指着我们说:“你看,他们像罐头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