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前提示:本篇内容干货较少,因此被归类为“日寄”,也请各位读者不要较真,看个乐子就好。在观看前,建议首先阅读往期的相关内容:刻板印象与最大似然估计,以获取最佳的阅读体验。已经阅读过的朋友也建议快速复习一下,以免在阅读过程中可能出现不知所云的情况。


  众所周知,在某些特定年龄段的群聊中,总会有那么一些怎么也绕不开的话题,比如游戏,比如键政,比如相亲。今天,在每日例行的相亲黑屁环节中,就有群友聊到职业给择偶带来的影响,比如学美术的人对线条过于敏感,所以很容易因为颜控而找不到对象;比如教师群体容易因为强迫症而提出过高的要求,导致大龄单身等等。此时,一位群友恰到好处地分享了他最近的一次相亲经历:对方是一位老师,见面后就感觉对方的“公主病”非常严重,让他第一印象极差。群里另一个朋友则适时地接上话说:你看,“三不娶”定律又应验了一次,于是群里顿时炸开了锅。

  所谓“三不娶”,其实在各地的定义略有不同,但以“教师、护士、银行女”为主流。其中,护士因为工作忙、待遇低;银行职员因为每天接触金钱,容易受消费主义影响产生攀比心理,所以出现在这个榜单中也算是无可厚非。然而,许多人印象中教师职业稳定,还有寒暑假,是典型的“铁饭碗”工作,本应是相亲市场的“香饽饽”,怎么就荣登“三不娶”榜首了呢?对此,我可以直接引用一些网络上的观点 (叠甲,防止被冲):教师群体作为一群生活在象牙塔中的人,长期不接触社会,日常面对的又都是实力不如自己又不敢抗争的学生群体,因此心态上就容易出现问题,其中比较经典的有:认为自己“永远是对的”,不轻易承认错误;习惯性地教育和指挥他人;以及,受到“春蚕到死丝方尽”宣传的影响,总是陷入自我感动当中。其中,尤以门槛最低的幼师群体(很多都是中专毕业的混混太妹)最为糟糕,而接触社会相对较多,师生关系也相对平等的大学教师群体则大多不那么“典型”。

  看到这里,相信有些利益相关的读者可能会像群里的一些群友一样,已经迫不及待地准备跳出来用他们的所谓“亲身经历”来对我进行反驳了。对此,我首先声明一点:以上观点均来自于网络,本人对此不作任何立场表态。其次,个例和”身边统计学“并不能成为反驳整体性结论的证据 (女教师家庭可能幸福,但女教师家庭幸福不太可能)。虽然因为某些原因,关于离婚率的研究在某些国家受到相当程度的限制,因此我并没有找到现成的关于教师群体离婚率的统计学结果,但从其他方面的研究(例如教师家庭中子女的高自杀率)中,我们还是可以略窥这一结论的合理性。

  这其实就对上了开头给出的那篇杂谈中的观点:作为一种“刻板印象”,“三不娶”定理一定是基于现实中某些现象的总结,而不可能是凭空一拍脑袋杜撰出来的。值得深思的是,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在不可避免地形成各种刻板印象(正如群友每天在群里黑屁时发表的观点),因此刻板印象的总量显然是庞大的。其中,大部分刻板印象随即就会被人遗忘,但又总有那么一些会因为各种原因而广泛传播,正如上篇杂谈中因为足够简单且有趣的“河南人偷井盖”的说法。而这些“刻板印象”能够广泛传播的原因,除了单纯的”简单“或”有趣“外,更重要——甚至说是最重要也不为过的一个原因在于,传播者们对于这一刻板印象的认同,而这种认同恰恰反映了他们周围的生活环境中确实存在类似现象。因此,当一个刻板印象在特定地区广泛传播时,很可能当地的风土人情的确契合这一印象——正如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北京,大多数偷井盖行为的确出自河南盲流人群之手。从马哲的角度看,就是“刻板印象”这一社会存在,作为特定群体的某种集体特征,经过人们的观察、评价与传播,逐渐内化为社会意识的一部分。在这里,我暂时将这种广泛传播的“刻板印象”称为“老祖宗的智慧”。


老祖宗的智慧

  显然,这种“老祖宗的智慧”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显得过于粗暴、过于绝对、过于二元对立,而且高度依赖于特定的时代和地域环境——我们也可以将其统称为是高度“形而上”的——但即便如此,它的合理性仍然不可全盘否定,因为它在某种程度上确实揭示了某些真实存在的社会规律,堪称实用主义的极致之作。那么问题来了:面对实际问题时,我们为什么不能像研究论文中那样,通过广泛的数据调研和严谨的采样调查,经过详细的数学分析,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呢?答案很简单,因为我们每天水的群名并不是“中国社科院”。在日常生活中,普通人既缺乏深入调查的条件,也缺乏(潜在收益作为)驱动力去进行严谨的科学研究,此时“老祖宗的智慧”就往往成为一种简便的决策依据。虽然这种依据的确可能“误杀”一些“好人”,但从整体的收益期望来看,这种损失仍然是可以接受的,因为它确实能够帮我们避免更多潜在的损失——此时,我们也就自然而然成了“老祖宗”当中的一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