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又是一年一度的毕业生集体摆摊抛售二手物品的日子。虽然我能理解组织这种活动的初衷并不在于让人赚取那几块钱,而是为了把东西传递到有需要的人手里,但据我观察大部分摊位卖的东西也确实没什么吸引力,尤其是对于其他学生而言。除了那些入学时就已经基本上是人手一个的量产型低质量工业品,比如说塑料盆、衣服架子、以及最经典的上床下桌宿舍通用的那种床头置物架以外,基本就只有一些几乎全新的教材课本,而且是人手一本、就连打印店的图书回收都不愿意收的那种。因此,摆摊现场吸引来的更多是一些不知道从哪凭空刷新出的大爷大妈,他们秉承勤俭持家的优秀品质,带着他们的孩子来屎里淘金、讨价还价。

  不过我今天想聊的和上面这些内容没什么关系。大概是在去年的同一时间吧,我也曾兴致勃勃地跑去上一年度的二手市场凑热闹,不过最终的收获也无非就是几本内容“跨度很大”的旧(实则全新)课本。而印象尤为深刻的是,当时我还曾在现在“日寄”板块的前身即“时间线”板块中写下了这样一段吐槽文:

很喜欢毕业生跳蚤市场上打包卖书的感觉,就好像一堆知识正在打包甩卖,买了就等于学会了。。实在学不会也没关系,还可以让人感受知识的力量(物理)

事实证明“知识的力量(物理)”确实有够沉重,那堆书的重量也确实让我记忆犹新。不过这也怪我自己——本来打算看完之后就拿去垫桌脚,所以挑的时候也是特意选的那些又大又厚、死沉死沉的书,比如《宏观经济学》和《普通生物学》(不过时至今日也没看完,也没舍得真拿去垫)。时过境迁,当我在整整一年后再一次站在市场里,看到不同的一群人摆摊兜售相似的一堆书时,却不由得产生了一些奇妙的联想。

  似乎从很小的时候开始,不管是家里人还是社会上的声音都在反复教育我们,“知识就是力量”。虽然具体的口号可能略有出入,比如古老一点的“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或者稍微近代一些的“读书改变命运”,但它们想表达的内核都毫无二致。巧合的是,现在知识也确实成为了力量,只不过是压在学生肩上的那种力量,并且一到毕业就被立刻低价抛售。此时,这些“无价”的知识也确实展现出了它们应有的价值——三五块钱一本,甚至白送都没有人要,毕竟不是所有人都需要拿它们来垫桌脚。而不管是在过去还是现在,当我因为对科学的好奇而想要去学习一些有关内容的时候,也总会收到一些莫名其妙的劝告。“这些知识并没有什么用”,他们说。

  知识当然有用,因为“知识就是力量”;但知识也确实没什么用,因为在现在的社会环境下,知识在很多时候不仅不能转化为实际收益,反而变成了“脱不下的长衫,放不下的架子” 。这看似矛盾,其实却很好解释。《资本论》告诉我们,商品的本质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如果把这一概念延拓到知识上,就是知识的使用价值不能转化成价值。具体地说,学生们接受了几年甚至十几年的高等教育,所培养的“知识的使用价值”在劳动力市场上却难以用于交换,以至于无法创造价值,进而催生出了“知识无用论”。这就好像牧场生产出来的牛奶,它一定是有使用价值的,因为它可以喝;但是如果它卖不出去,那么它的价值就得不到表达,最后就只能倒掉,于是就有了“牛奶无用论”。

  但《资本论》还说,“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抽象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人们固然通过努力掌握知识,但作为一种商品,他们也必然要遵守商品运动的客观规律。当生产与消费的矛盾危机来临时,商品必然出现相对过剩。劳动力作为一种商品,也必然要遵守同样的客观规律。在商品的相对过剩中,一方面是消费者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另一方面他们又无力继续消费,导致生产陷入延缓和停滞;而在劳动力商品的相对过剩中,一边是企业大量需要廉价和优质的劳动力,而另一边又是大量的劳动力失业。此时,虽然知识仍然是力量,但却在人出卖劳动力的过程中无法提供任何帮助。而这正是当今社会的魔幻之处。

  记得很久之前曾经在论坛上看到过这样一个奇幻小说的世界观,讲的是程序员们可以通过编程直接施展魔法,并且不同派别(不同语言)的程序员还具有不同的特性,比如施法效果不可预测(弱类型外加异步操作)的JavaScript程序员;依赖外置机甲(JVM)的Java程序员;容易入门但只能单线程施法的Python程序员等。虽然作者创作这个世界观的本意大概率是想挑起不同语言程序员之间的战争,捡点乐子看;但如果知识真的能按照类似的规则转化成物理意义上的“力量”的话,世界可能会比现在要好得多吧。至少,在一年一度的毕业生摆摊大会上,知识不至于像真实社会中一样“无价”——因为它们真的可以化作力量,结结实实地砸在你的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