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己总结的防疫自救指南Ver 1.0.0
目录
前言
2022年11月,随着国家对新冠疫情的严格管控突然一百八十度大转弯,病毒开始以极其迅速的态势在全国传播。尽管作为一个普通民众,对于国家的选择我无权置喙,但这同时也意味着国家将是否应该继续防疫的选择权交到了每一个人手上。本人虽然不是什么传染病学专家,但通过参考一些权威资料,还是总结出了一份粗糙的防疫自救指南,甚至侥幸躲过了第一波(至少没有表现出症状)。在这里将我知道的一切分享给大家,也希望能够帮到那些决定继续防疫的人。为了防止有人尬黑我在恰烂钱,本文中不会出现任何商品链接。
总行动纲领(Ver 1.0.0追加)
首先不得不承认的一点是,随着第一波狂暴过峰的结束,人群中的阳性率再也不会达到百分之三四十,甚至过半的程度。因此,从现在开始的防疫难度,相比狗过第一波是显著下降的。除此以外,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对于病毒的认识程度也在逐渐提高,各种新的防疫工具也正在不断涌现。因此,我们与病毒的主要矛盾就不再是 “如何防住”,而是 “如何在防住的同时尽量不影响生活”。毕竟,永远把自己封在家里,躲在深山老林里也是不现实的,那样只会让唐飞耻笑。与之相反,我们要在保证健康的情况下快快乐乐地生活,要气死那些为了眼前小利而选择砸门的唐飞们。
为什么要继续防护?
- 新冠的死亡率
- 目前变种的死亡率在不发生医疗挤兑的低谷期约为1‰,而在高峰期可达2-3‰甚至更高。
- 你一定不喜欢这种赌输了原地去世的轮盘赌对吧。
- 新冠病毒是一种变异速度极快的RNA病毒,很难预知下一个变种的致死率。
- “病毒随着传播致死率降低” 的说法是不存在的。
- 我知道有些上过高中的人要拿教科书上那个广为流传的兔粘液瘤病毒的例子杠我,但它的后续见链接。
- 目前变种的死亡率在不发生医疗挤兑的低谷期约为1‰,而在高峰期可达2-3‰甚至更高。
- 新冠的后遗症
- 目前科学界尚没有得出统一结论
- 其主要原因是新冠诞生时间尚短,没有达到长期后遗症判断的时间跨度。
- 仅从其致病机理来看,本人倾向于认为长期后遗症很少见。
- 然而海量个例表明,短期后遗症的发生是普遍的。
- 包括但不限于免疫功能下降(尤其是细胞毒T细胞的减少)、运动耐量下降、脑雾、凝血功能异常、内分泌失调(尤其是糖尿病)、味觉/嗅觉失常、植物神经紊乱引起的心律失常等。
- 部分人的症状会在几周至两年内消失,而部分人的症状则至今为止仍然持续。
- 相比担心长期后遗症,不如花点心思多想想如何避免反复感染,因为在免疫功能下降期间感染其他病原体,或再次感染新冠,很可能造成严重后果,甚至是致命的。
- 目前科学界尚没有得出统一结论
- 如果对上述的观点有疑问,欢迎发论文和我对线。
- 如果你没看过任何论文,但仍然觉得新冠只是“大号感冒”,建议点击右上角退出。
防得住吗?
很显然,新冠病毒的传染性虽然确实很高,但也没高到完全不可想象的程度,比如2023年2月的一篇预印本就提到,在我国大陆爆发的BA.5与BF.7的R0仅为3.13,甚至低于原始株的R0=5.7。因此,新的omicron毒株是通过缩短代际间隔,而不是产生更多的继发感染,来进行快速传播的。
另一个好消息是,病毒的传播仍然是要遵守基本法基本物理规律的,并不会像魔法一样凭空进入你的身体。我知道很多人会质疑我:“为什么我好好戴了口罩,但仍然被破防?” 其实原因也很简单,你真的好好戴口罩了吗? 仔细想想下面这些问题:你的口罩是否只护住下巴?是否在公共场所偷偷拉下口罩换气?虽然平时防护的很好,但堂食照吃不误?你戴口罩的目的不是做给别人看的,而是为了从物理上隔绝病毒。 要知道病毒是最唯物主义的东西,但凡你的防护有所松懈,它就会趁虚而入。
已经做好防护,但还是不幸被破防?
别担心!你做的防护能有效减少进入身体的病毒数量。有证据表明,首次进入身体的病毒数量越少,出现的症状就越轻,后遗症也越少。
我们的总目标是:能别得别得,能少得少得,能晚得晚得,能得轻症别得重症。
正文
我们进行防护的总体目标是,在尽量减少操作复杂性的同时保证有效率。不花费太多时间,也不花费大量精力,而是通过形成肌肉记忆来自发保护自己。如果是为了防护而防护,则很有可能最终被繁琐的操作和高度紧张的心情劝退。
外出防护
首先需要记住新冠的主要传播途径是呼吸道和眼睛,而不是说环境里有病毒就一定会中招。因此保护住这两条路径是重中之重。在进入日本厚劳省总结的“三密”场所,即密闭、密集、密切接触场所时,一定要加倍小心。
- 出门一定要佩戴口罩,在任何情况下尽量不要摘口罩。
- 检查口罩气密性的方法:双手盖住口罩,感觉在呼气的时候口罩是否有向外轻微的膨胀。
- 需要更换口罩时,寻找一个通风的无人场所,然后对手进行消毒后更换,然后丢弃旧口罩并再次消毒双手。
- 其他的防护只是为了进一步降低风险,重要性上都可以往后排。如果连这一条都做不到的话,那其他的也不用干了。
- 除呼吸道外,眼睛亦是传染的重灾区。
- 尤其注意不要用脏手碰脸。
- 皮肤接触病毒是难以避免的
- 然而新冠并不像猴痘一样可以通过皮肤传播。
- 进入洁净区之前消毒即可。
- 如果对酒精或消毒液过敏或不耐受,一次性手套可能是个好选择。
- 除此以外并不推荐使用。
装备推荐(没有带货链接)
- 口罩
- 关于N95和KN95
- 其实很多人都说过了,这里简单重复一下,N95是美国标准,KN95是中国标准,二者基本一致。比KN95防护等级更高的是KN100,有需要(层层加码)的话可以选择。
- 关于医用和工业用KN95
- 除外层防溅等级外基本一致,对不上手术台的普通人来说区别不大。
- 关于气阻
- 很多人向我反映KN95口罩太憋气,戴不住。
- 一种解决办法是使用带气阀的自私口罩。反正现在已经爹死娘嫁人个人顾个人了,用这种口罩也没人说你。
- 另一种解决办法是使用具有更大换气面积的鸭嘴式口罩,实测呼吸非常顺畅,唯一的缺点是丑。
- 关于N95和KN95
- 防毒面具
- 具有比口罩更好的防护等级和气密性。
- 看起来很憋气,其实呼吸相当顺畅。。
- 初期投入较口罩高,但后续只需更换滤棉或滤盒,并不会更贵。
- 缺点是不好摘,以及可能承受相当大的社会压力。。
- 鼻喷单抗
- 是一类新鲜出炉的玩意,能够在鼻子里特异性结合病毒使其失活。
- 包括某东,某蓝,某瀚等等,自己去找不要问我。
- 目前没有药字号,因此有效性存疑。。
- 而且由于出的比较晚,并没有经历过第一波的检验。。
- 个人建议:可以作为层层加码的智商税使用,给自己多一层保障。不能替代口罩。
- 其他装备
- 面屏/护目镜
- 主要作用是防止近距离的带毒飞沫,以及挡住你的手防止乱摸。
- 一次性手套
- 日常生活中其实没啥用。。
- 面屏/护目镜
回家消毒
- 消毒液的选择
- 75%酒精当然可以,但其价格相对较贵,而且易燃易爆,不适合在封闭环境中使用,而且挥发较快。
- 含氯消毒剂(比如84) 也可以,但会灼伤皮肤并且使衣服褪色。
- 季铵盐消毒液也可以,但注意要选择含有双链季铵盐成分的(比如二癸基二甲基氯化铵),仅含苯扎氯铵成分的无效。
- 酚类消毒液不行,其对新冠病毒无效。
- 紫外线灯
- 推荐用于消毒物品(比如还没到寿命的口罩),但不能接触皮肤和眼睛。
- 有无臭氧的款式均可,有臭氧消杀更为彻底无死角,但使用后要通风。
- 推荐消毒剂量为10mJ/cm2。
居家防护
- 家中有条件的话最好能分出洁净区和半污染区。
- 回家后,在此区域内进行洗手、消毒。
- 其他物品如快递的消杀也在此区域完成。
- 鉴于有些东西不方便用酒精或含氯消毒液消毒,在此区域放置紫外线灯可能会有帮助。
- 关于小区传播
- 被阳性邻居传染的主要途径是下水道和气溶胶,下面本文将分别从这两个方面提供解决方案。
下水道防护
- 首先,检查所有下水道的水封,即你家下水道与主排水管之间有无U型管连接。水封高度为5cm以上最佳。
- 如果在家总能闻到下水道反的臭味,那么肯定没有水封。
- 对于不常用的地漏,每一段时间需要定时加水防止水封干掉。
- 可以用装满水的保鲜袋盖住地漏形成双重水封。
- 也可以用盖杯子用的硅胶盖子。
- 也可以用塑钢土,注意不要用塑胶泥。
- 马桶冲的时候没有水封,因此冲之前需要盖上盖子。
气溶胶防护
- 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案是crbox,即Corsi-Rosenthal BOX。
- 是一种由UCD的Corsi教授和过滤器制造商Tex-Air Filters的首席执行官Jim Rosenthal发明的空气过滤装置,由4-5片任意级别的过滤网和一个任意吸力的排风扇组成。
- 其原理是用风扇不断从盒子里暴力抽出空气,在此过程中空气中的微小粒子会吸附在滤网上。因此风扇最好具有较大风量,每小时能过滤房间十遍以上最佳。
- 虽然病毒粒子较小可以通过滤网,但病毒不会凭空出现在空气中,而是需要载体如气溶胶和灰尘,它们会被吸附在滤网上直至病毒自行死亡。
- 自行组装教程可以参考链接 ,滤网用f8或者h12级别的滤网均可。
- 市面上也有一些成品在卖。。
- 品牌的空气净化器也能达到类似效果。
- 优点是噪音较小,支持IoT智能家居,而且即买即用适合手残。
- 缺点是换气量相比crbox有所不足,性价比也远低于前者。
- 选择哪种见仁见智。
- 主动放出羟自由基的空气消毒机
- 其实很多车载除味器也是同样原理。
- 可以更主动地消杀环境里的病毒,但是否对身体造成伤害目前存疑。
药品准备
虽然本文上面的部分全都在讲如何防护,但在未来很有可能持久作战的大背景下,想百分之百防止感染也确实不太现实。鉴于第一波疫情来袭时医院的挤兑情况,在家少量备药肯定是必须的。就算现在一时买不到,在下一个高峰来临前也最好备齐。
- 退烧药
- 由于感染高峰已经过去,因此不存在买不到的问题,这里只推荐扑热息痛,即对乙酰氨基酚。
- 需要额外多说一句:这个药是好药没错,但不能多吃。
- 多吃的药物无法以无毒形式被代谢,而会被氧化成有毒的N-乙酰苯醌亚胺,在耗竭肝脏的解毒剂还原性谷胱甘肽之后,造成严重的肝损伤。
- 因此,请严格按照剂量服用。
- 不少复方感冒药中都含有这一成分,因此不要一下吃好几种。
- 止咳药、化痰药
- 最好准备一些。
- 止咳药可选磷酸可待因。
- 化痰药可选氨溴索(沐舒坦)或溴己新
- 二者药理作用相同,不需要重复准备。
- “特效”药
-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从过去无药可治,到现在手头多少有一些对症的药物,真的可以说可喜可贺。
- 尽管还远远称不上“特效”。
- 目前主要有3CL Pro抑制剂,RdRp抑制剂和核苷类似物三种。
- 3CL Pro抑制剂:包括辉瑞P药,以及今年刚刚上市的国产改进版先诺欣、乐睿灵。辉瑞P药的副作用还是很大的,因此需要谨慎使用;较新的国产改进版从分子角度重新设计了药物结构,效果类似但副作用更小,价格也更便宜。
- RdRp抑制剂:包括默沙东M药,以及今年刚刚上市的国产改进版民得维。其原理是增加病毒RNA复制时出现的错误,导致病毒在复制过程中自灭。然而,尽管副作用较3CL Pro抑制剂小,但可能会诱导病毒产生危险突变…
- 核苷类似物:即阿兹夫定。这是治疗艾滋病的老药,毒理作用相对研究的比较明确:遗传毒性阳性,有潜在的致癌性;生殖毒性也为阳性,有潜在的致畸性。 尽管如此,在没有其他药可选的情况下,仍然建议使用。
- 无论用的是哪种,一定越早用越好。只要确定阳性,立刻使用!
- 其他药物如二甲双胍、伊维菌素、熊去氧胆酸… 都只是之前没药时候的临时替代品。现在有药了就不要用了。
-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从过去无药可治,到现在手头多少有一些对症的药物,真的可以说可喜可贺。
- 抗生素
- 所有抗生素都是处方药,因此该条不构成用药建议,本人也不负责任。
- 然而我的个人建议是备一点,以免遇到高峰期挤兑时抢不到。
- 为什么病毒感染要备抗生素?因为身边很多人退烧后又复发低烧甚至白肺,经检查发现是免疫下降导致的细菌感染。
- 经验性用药:左氧氟沙星+头孢。
- 如果还不退烧,直接送医院。
- 止泻药、补液盐
- 不知道为什么坊间突然流传起新毒株会导致腹泻,导致蒙脱石散脱销,就很怪。。
- 补液盐的作用是防止大量腹泻后电解质紊乱,作用约等于电解质饮料。
- 如果能买到的话就备一点吧,没有也无所谓,拉两天稀就拉吧。
其他物资准备
- 血氧仪
- 听起来名字很高端,其实只是那个夹在手指头上的小玩意。。
- 原理也很简单:向你的手指发射红光,通过被吸收的比例计算血红蛋白携带氧气的比例。
- 其主要作用是随时监测血氧,在低于安全值时立刻送医,以免发生生命危险。
- 很多人在血氧很低时并不会感觉很难受,但是人很快就休克了。
- 在高峰期时卖得很贵,如今已经是白菜价。
- 制氧机
- 仅推荐家中有老人的家庭准备。
- 作用是与血氧仪配合,在血氧低时改善换气,从而撑过最危险的时期。
- 也可能在就医过程中救命。
- 毕竟大规模感染时医院必然挤兑,很难说到时候能否吸得上。。
后记
还是开头那句话,每个人都有决定自己是否该严格防疫的权利,所以请不要把这种自己的权利强加给他人,比如强行把本文分享给不坚持防疫的人。我之所以把文章发在github而不是国内的任何平台上,也有这方面考虑。(笑死,根本发不出去)
如果对文章的某些内容有疑问,或发现文章中有什么疏漏,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谢谢您的支持!
Changelog
Ver 1.0.0
根据当前情况,完全重构了文章结构。
Ver 0.3.0
更新了装备推荐。
Ver 0.2.1
更新了部分药品和空气净化器选择方案。
Ver 0.2.0
更新了洁净区概念与药品选择方案。
Ver 0.1.0
非常粗糙且科学性欠考证的Prototype。